查看原文
其他

新疆的县级组合地名沿革

五车地图 方舆论坛 2023-02-16

在我国地名调整中,有很多省市的各级行政区,进行行政区域撤并或者调整,为了均衡各地名誉,地名进行权衡后,各个地名中各选一个或两个字组成新的地名,构成了组合地名。这种地名何其多也,新疆也不例外。这里,大致总结一下新疆的地名中的组合规律。主要有伊宁市、伊宁县、乌鲁木齐市米东区、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、昭苏县、巩留县等。

一、伊宁市、伊宁县(由伊犁+宁远城,取首字组合成“伊宁”)

伊犁惠远古城

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(金顶寺),故伊宁又称“固勒扎”“固尔扎”“呼勒佳”等词。

1762年,宁远城在固尔扎村开建。建成之初命名为宁远城,为清代九城之一。至1880年间,形成宁远城、惠宁城和熙春城,三座城,成为现在伊宁市的初始。

伊犁将军府

清同治十四年(1871年),宁远被沙俄侵占,于光绪七年(1881年)回归祖国。

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设宁远县。

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宁远县为伊塔道台驻地(此前道台驻地绥定)。

因与湖南宁远重名,故在民国三年(1914年)更名为伊宁县。此名取自“伊犁”和“宁远县”首字组合而成。

民国六年(1917年),伊塔分道,伊宁县为伊犁道台驻地。

民国二十三年(1934年)为伊犁屯垦使公署驻地。

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(1944年11月),为三区革命临时政府驻地。

1950年5月,为中共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。

1952年5月23日,从伊宁县析置伊宁市,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区党委、伊犁地委和伊犁专员公署驻地。原伊宁县建制保持不变,成为伊宁市城郭县。

1953年7月31日,伊宁市为新疆省辖市。

1955年7月,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。

1957年,伊宁县办公地点由伊宁市迁至吉里于孜至今。

1975年,州、地分设,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往奎屯市,伊宁市隶属伊犁地区管辖。

1979年,伊犁州党政机关迁回伊宁市,伊犁地区建制撤销,伊宁市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市。

1985年,恢复伊犁地区,伊宁市又归属伊犁地区管辖。

2001年3月,伊犁地区建制再次撤销,伊宁市再次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。伊宁市为中共伊犁州委员会、州人民政府驻地。

伊宁市旅游资源丰富,有喀赞其旅游区、六星街和伊犁河等。伊宁县有天鹅泉等景区。

二、乌鲁木齐市米东区(原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、原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而成,取自原地名中的首字,称“米东区”)

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建厂标志(原东山区)

1921年,在乾德农场基础上设置乾德县佐,隶属迪化县。

1928年,建立乾德县,驻地三道坝(今三道坝镇)。

1953年11月2日,更名为米泉县,县政府搬迁至古牧地(今古牧地镇)。隶属迪化市。

1958年,米泉县改隶昌吉回族自治州。

1996年12月30日,米泉县撤县设市,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州。

1988年,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建区,辖区为原乌鲁木齐县和原水磨沟区北部区域。

2007年8月,原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和原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,组成乌鲁木齐市米东区。

米东区盛产米泉大米。

三、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(和布克河、赛尔山组合而成)

和布克赛尔蒙古族摔跤

旧土尔扈特部北路盟,又名乌讷恩素珠克图北路盟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策伯克多尔济带领该盟随渥巴锡汗归清,赐封和硕亲王,号布延图,授札萨克,建旗。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定牧于霍博克萨里(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),建霍博克萨里亲王府。

由字面可以看出,霍博克萨里、和布克赛尔应该是读音相近,应该是一个词。据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志》介绍,县名由当地的和布克河、赛尔山组合而成“和布克赛尔”。均系蒙古语,和布克意为“梅花鹿”,赛尔意为“马背”。和布克河全长49.9公里。赛尔山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。

民国四年(1915年),在和什托洛盖设县佐,隶属沙湾县。民国五年(1916年)隶属塔城道。

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和什托洛盖县佐改称设治局。

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塔城道改行政区,和什托洛盖设治局隶属塔城行政区。

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和什托洛盖设治局改和丰设治局。

一直到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前,其境内都存在着霍博克萨里亲王政权。

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和丰设治局改县,迁至和布克赛尔。(至此,南部的国民政府建制的和丰县迁至到和布克赛尔,与北部蒙王府政权合署办公)

民国三十四年(1945年),和丰县隶属“三区”政府塔城专区。

1950年4月,成立和丰县人民政府。

1954年9月10日,和丰县改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区(县级)。

1955年2月,改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,隶属塔城专区。

1968年,塔城专区改地区,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隶属塔城地区。

该县盛产煤、盐、石油、膨润土等。

县境有道尔本厄鲁特古城遗址,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以东5km 处(距318省道1公里)。初建于明崇祯十二年至十六年(1639年—1643年),是准噶尔汗国初期的王廷,一度曾为准噶尔汗国的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活动中心。现存古城呈方形,边长约500米,城墙高5米,顶宽4.5米,下底宽8米。城中主要遗址都分布在古城的中部偏北,其余皆为平地,城墙北面、南侧各有一城门遗迹,东侧没有门。

境内还是卫拉特联盟诞生地,《卫拉特法典》诞生地,江格尔文化的诞生地。

四、昭苏县(取“喇嘛昭”的“昭”字和“六苏门”的“苏”字而得名)

昭苏圣佑庙

“六苏门”即六苏木。喇嘛昭即圣佑庙。在汉语中,“昭”有光明的含意,“苏”即万物复苏萌发,昭苏又可视含“昭然复苏”“重获生机”之意。哈萨克语称“蒙古勒库热”,意为“蒙古族庙宇所在地”。
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建圣佑庙,形成聚落,时属宁远县。
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从宁远县析置巩留县,隶属巩留县。

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从巩留县析出特克斯县,隶属巩留县。

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,在厄鲁特上三旗六苏木喇嘛昭(圣佑庙)设置昭苏设治局,昭苏便取名于喇嘛昭的“昭”和“六苏木”的“苏”字组合而成。

民国三十一年(1942年),改昭苏设治局为昭苏县。

建国后,先后隶属伊犁地区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。

昭苏县盛产伊犁马,也称“天马”,百万亩油菜花和草原盛名。

五、巩留县(由已经消失的巩吉斯和特克斯塔留两个地名,各取一字组成)

巩留库尔德宁景区风光

来源于民国年间《巩留县志》手抄本记载,当时这里地域广阔,先后取名“巩吉斯,特克斯塔留……”后来在建县时,取旧名的前后两个字而命名为“巩留”,含有“巩固长留”的意思。“巩吉斯”和今日的“巩乃斯”很接近,或许有可能就是历史上对巩乃斯河的另一个称呼。“特克斯塔留”在哈萨克族语音里也有人记作“托古斯塔绕”(意思是九条支流,寓意众多的河支流),不管在蒙古语或维吾尔族语里,都是河支流最多的地方。

民国十九年(1930年)经伊犁公署呈报将“托古斯塔拉老满营皇工”升设为县治,命名为巩留县。

【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塔什图毕地方置为新满营屯地,1903年,建城堡,史称特克斯塔柳庄,直隶伊犁将军府,1905年又建旧满营屯地,史称托古斯塔拉老满营皇工。这里“特克斯塔留”,1930年时期的“托古斯塔拉老满营皇工”,1895年时期的“新满营”以及“特克斯塔柳庄”都应该是同一个地方,故以“特克斯塔留”取县名的其中一个字。】
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巩留正式建县,其辖区为伊犁河以南,喀什河以东,阿布热勒山以南的广大区域,即巩留全境,昭苏县,特克斯县、察布查尔县东部,新源县西部,尼勒克县、伊宁县部分地区,是伊犁东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。

民国三十五年(1946年)设置巩留镇,是伊犁东五县中较早兴建的一座城镇。

1950年5月,在原三区革命县政府的基础上,经改组、调整和充实,成立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政权巩留县人民政府,隶属伊犁地区。

1955年年底,撤伊犁地区建制,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,巩留县划为州直属县。

1957年,伊犁地区再次撤消,巩留县又复归伊犁州直辖。

1985年。伊犁地区建制复设,巩留县隶属伊犁行署。

2001年,撤消伊犁地区行署,巩留县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。

巩留县的库尔德宁景区值得一看。

 

不考虑类似克拉玛依,意思是黑色的石油等诸如此类。如果考虑,乌鲁木齐,意思是红色的牧场,也被译为美丽的牧场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博尔塔拉,指的是银色的草原。克孜勒苏是组合词,红色的水。阿克苏是组合词,白色的水。巴音郭楞为富饶的河流。还有玛依塔柯,译为油山,指独山子。只考虑地名的组合,有以上的县级以上政区组合地名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